close

221.jpg 

走在通往 EBC 的山路上, 除了眼睛看到的美麗風景之外,我還感受到了當地人民不向惡劣自然環境低頭的旺盛生命力!

 

 薩嘉瑪塔國家公園

一夜好眠,完全感受不到昨天晚上的低血氧有造成任何身體不適,而且因為山屋的床鋪相當舒服,讓我在尼泊爾的山上反而享受到了台灣高山上沒有過的舒適睡眠。
起床後走到院子中,抬頭看到壯麗的雪峰沐浴在朝陽之下,心想今天應該又是個晴朗的好天氣,而且今天就可以在中途首次看到嚮往已久的聖母峰,心情也不禁雀躍起來了。

235.jpg  

今天應該是全程中最輕鬆的一天,從海拔 2835 公尺的孟鳩(Monjo)走到 3440 公尺的南崎巴札(Namche Bazaar),只需要花費半天的時間就可以休息了。

(早餐後整裝出發,大家依然精神抖擻)
246.jpg

 

出發沒多久時間,就到了薩嘉瑪塔國家公園的入口處。薩嘉瑪塔國家公園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自然遺產,位於聖母峰南麓,海拔從入口處的 2805 公尺一直到聖母峰頂的 8848 公尺,是由高山、冰河、及深壑峻谷等壯麗景觀所組成的國家公園。

薩嘉瑪塔(Sagarmatha)是聖母峰在尼泊爾當地的名稱,意謂 "Forehead of the sky" (天空的額頭);其實,聖母峰在各國有著不同的稱呼,西藏人稱她為珠穆朗瑪峰(Chomolungma),是「大地之母」的意思,我們之所以稱呼她為聖母峰應該也是由此而來;西方人則是少了一分浪漫,直接以 1865 年當時測量出聖母峰高度的英屬印度測量局局長 George Everest 為名(艾佛勒斯峰)。

254.jpg

 入園時拿到這張許可證
 260.jpg
261.jpg

在辦妥了入山入園手續之後,穿過這道門就正式進入聖母峰的懷抱了。當我們回程再度經過這道門的時候,就可以領取一張走到 EBC 和 Kala Pattar 的證書。

201.jpg

 

 牛奶河和吊橋

今天雖然海拔上升只有 600 公尺左右,但是常爬山的人就知道,像這樣的海拔上升,可不是單純往上爬 600 公尺就好了,而是要不斷的上坡和下坡,若是累積所有上坡,恐怕超過一千公尺都有可能!尤其是這兩天一直順著大德河 (Dudh Kosi)前進,所以就得不斷重複著爬升,下溪谷,渡河,再爬升這樣的痛苦輪迴。

由聖母峰流下來的冰河經年累月將峽谷的岩石削磨成粉末,豐富的礦物質將河水染成了牛奶色,所以大德河又被稱為牛奶河。當我們看著河水那特殊又美麗的顏色時,很難不產生跳下去戲水的念頭,只是這時的河水溫度絕對接近冰點,終究理智還是戰勝了衝動,沒讓我們做出愚蠢的行為!

(過了國家公園入口迎接我們的就是這個大陡坡)
224.jpg  

(美麗的牛奶河)
205.jpg

234.jpg

238.jpg   

順著河谷望去,遠方高聳的是海拔 5761公尺高的 Khumbila,也是當地的聖山之一。(話說當地的聖山還真多...) 

237.jpg  

236.jpg  

由於需要不斷的渡河,所以我們前兩天的行程中也會經過許多的吊橋;當地的吊橋建造得非常的堅固,即使在橋上擠滿了人和牛、馬等動物的情況下也不會搖晃,讓有些在台灣不太敢走吊橋的隊友都很安心的走在上面;後來聽LuLu的演講後才知道這些吊橋其實是一些西方國家捐贈建造的,除了因為這裡是聯合國認定的自然遺產之外,尼泊爾國境內大量的森林也為整個地球的減碳有著極大的貢獻,所以許多國家都會做一些建設來回饋這個國家的人民

沿途除了上一篇提到的轉經輪和瑪尼石之外,隨風飛揚的五色經幡其實也到處可見,這些色彩艷麗的經幡並不是為了美化環境,而是為了祈福消災;經幡上印著祈禱文,每次隨著風飄動一次,便可向上天傳達一次經文;說到這兒我真的不得不佩服他們運用各種大自然的力量來幫忙向上天祈福的智慧!尤其是河流上的每座吊橋上一定都掛滿了經幡,因為河谷中的風力相當強勁,吹動經幡的效果也最好。

回來之後查了些資料才知道,五色經幡的各種顏色是有其意義存在的,而且其排列順序也是有嚴格規定的,其排列順序和象徵的意義各別是:藍色/天空、白色/白雲、紅色/火焰、綠色/流水、黃色/土地;五種顏色的排列形式正好也就是大自然中的立體排列形式。

(結構堅固讓人相當安心的鐵吊橋)
214.jpg  

(走在吊橋上的隊友們)
202.jpg  

225.jpg  

(也有這種形式的吊橋)
232.jpg  

這個又是以 Edmund Hillary 為名的 Hillary suspension bridge,應該是沿途規模最大的吊橋了,下面那條是舊橋,已經廢棄不用了,現在走的新橋在上面,還得高繞上去才到的了,所以到了這座吊橋時大家都氣喘吁吁地停下來休息照相,等過了這座橋之後就是一路向上的陡坡了。 

239.jpg  

最後,給要求看到我帥氣模樣的同學,那個在橋上架式十足的攝影者就是我啦~~
249.jpg

 

辛勤工作的揹工們

在山路上除了來自各國的遊客之外,看到最多的應該就是當地的揹工了,之前曾經說過,從魯克拉之後所有物資的運送都得靠人力或是動物背負,所以沿途時常會遇上辛苦揹負超過自身體重兩倍以上龐大物資的揹工,他們背負的東西五花八門,舉凡吃的、用的、蓋房子的等等都看得到。
在剛剛走上這段山路時,最讓我瞠目結舌的就是「木板人」了;揹工身上背著一大片木板,可能是高山上房子的門板或是床板,面積龐大的木板往往會將揹工整個人都掩蓋住,我們看到的就只是一片木板在山路上自行移動的模樣,感覺相當詭異。
揹工的年齡層差距相當大,從小學生一直到阿公的年紀都有;有時候他們會將需要背的東西放在一個名叫 "Doko",由竹條編成,形狀上寬下窄的容器中,另外,他們走路的時候手上會拿一根木棍,原先我以為那個只是一根普通的手杖,就像我們用的登山杖一樣,單純只是在走路時用來輔助的;後來我才知道,這個又是一個當地人智慧的結晶!那根棍子在走路時的確是當作手杖使用,但是當在路邊停下來休息時就變成一根支撐棒,用來撐在 Doko 椎狀的底部,身上背負的物資重量就可以完全轉由木棍來承受,這樣休息時才不用將身上背的東西卸下來,否則再度上肩時又是一次困難而沉重的負擔了。
在看到沿途這些揹工的辛苦模樣後,我也完全能夠接受在高山上為了喝一瓶可樂所需要付出的費用,也難怪可樂的價錢完全和海拔高度成正比了... (但是連電池充電和 Wifi 連線費用都成正比是怎麼回事?)

(木板人...)
218.jpg

(火箭人...)
264.jpg 
(我們吃的喝的都靠他們了)
217.jpg 
(背著 Doko 的一行人)
219.jpg

(背著柴火的小女孩)
203.jpg

下面這張是我相當喜歡的一張相片,畫面中的孩子應該只是小學生的年紀,但是他依然背著遠超過他體重的物資走在山路上,當他休息時我拿起相機拍下了這張相片,在他的眼中,我看到了一種堅毅不屈服的眼神!

220.jpg  

 

一條讓人很難迷路的山徑

山上除了靠辛苦的人力運送物資之外,沿途也常常可以看到靠著牛群,馬匹,騾子等動物幫忙運送大量的物資,所以在路上和動物群擦身而過的經驗也是相當頻繁。原先我們從魯克拉開始健行後看到的牛,都以為是髦牛,但是心中其實還是有點疑惑,因為長的似乎和我在網路上看到的圖片不太一樣,後來才知道,其實我們在比較低海拔看到的大半不是真正的髦牛,而是一種西藏話稱為"Dzo"的混種牛,是由髦牛(Yak)和一般的母牛(Cow)交配而來的,毛比真正的髦牛短,體型也比較小一些,等到走到高海拔地區之後,看到的就大多是真正的髦牛了。髦牛在當地除了可以幫忙負重運輸之外,也具有高度的經濟價值,我們沿途都可以看到一些餐廳的外面掛著"Yak Cheese"、"Yak Steak"、"Yak burger"的招牌,但是說實在的,看到髦牛那可愛的模樣,我還真沒有勇氣試試呢;而且髦牛的糞便在曬乾之後也成為了當地相當重要的燃料。

"Dzo"牛
265.jpg

"Yak"髦牛  
262.jpg

沿途真的到處都會碰上這些牛群,而且當你在狹窄的山路上遇上牠們時,就得乖乖的讓路,所以當遠遠聽到牛群身上清脆響亮的牛鈴聲的時候,就得趕快看好周邊環境,找個山壁貼好或是爬上坡坎站好等牛群過去,不然如果一不小心被牠們身上背負的龐大行李A到,可是會被撞下山谷中的。   

到處都可以看見牠們的身影:
在機場旁的廣場上
209.jpg 
在市集中
210.jpg 
山路上
263.jpg
還有吊橋上
216.jpg

除了牛隻之外,沿途最常遇到的就是馬和騾子了,騾子當然也是用來幫忙馱負重物的,但是馬的主要功能其實是載人。這十多天的行程中,常看到許多老外是用騎馬的方式走山路,價錢聽說是50元美金可以騎一段山路(究竟可以騎多少距離其實我不是很清楚),在下山的時候原本 Jeff 說想騎一段,但是終究只是說說而已;事實上整團有騎馬經驗的也只有 Tony 而已,因為他在四千多公尺的丁波崎高山症發作,下撤的時候已無法順利靠自己的雙腳走山路,所以後來嚮導就幫他僱用馬匹幫忙下撤。因為 Tony 有交待要將他身騎白馬下山的帥勁寫出來,所以這一段是一定要提及的!

沒有 Tony 騎白馬的帥氣相片,只能用這張來幫助想像一下...
207.jpg 

連小朋友都可以很安穩的騎在馬上,我們這些大人是不是太缺乏勇氣了?
208.jpg

不過當遇上這麼一大群騾子的時候還是會有點心驚驚的... 
211.jpg

當然除了走在路上的以外,還能夠看到一些養在家中的:

(養在經濟狀況優渥人家的小牛)
206.jpg

(馬廄實在有夠小的啦,這人家顯然比較沒錢)
223.jpg

說實在沿途的動物數量實在相當多,所以經常看到那些動物一路上是邊走邊拉屎,所以我才說這是一段很難迷路的山路,只要跟著大便走 (Follow the shit) 基本上就不會走錯路了~~

 

First View Point of Mt. Everest

先前曾經提到過,今天會與聖母峰有第一次的接觸,主要就是來自於地圖上的這個標記:

259a.jpg 

當我正氣喘吁吁的走在似乎永無止境的上坡路,並期待著看到聖母峰的第一眼時,我突然發現領隊 Tina 臉色不太好地走在隊伍的最後面,我原先還以為她是身體不舒服,心中還不禁想說她這個當領隊的居然比我這個肉腳還弱...到了中途休息的時候,突然看到她大爆發了起來,用英文對著尼泊爾當地的嚮導霹靂啪啦的罵了一頓,我們這才知道,昨天沒有跟著我們從加德滿都一起過來的島峰遠征隊的裝備,在經過了一天的時間後,竟然還沒有送達...這個可真是個茲事體大的事情;不過事後得知,這些裝備總算是在今天晚上追上了我們的行程,也讓 Tina 和遠征隊員鬆了一口氣。但是或許是因為壓力太大的關係, Tina 在跟著我們走的這前幾天,感覺身體狀況並不是太好,常常感到胃不舒服,我還把我帶來的胃乳給她服用以減輕她的胃痛。

不幸的是,比 Tina 的臉色更不好的是天氣狀況,今天的行程剛開始時還可以見到陽光和美麗的山峰,但是隨著我們往上爬升的過程,雲霧就一直飄上來了,當我們走到可以看到聖母峰的點時,已經飄起霧雨來了。這個地方是一個平台,設有一座公共廁所,天氣好的時候是看聖母峰的好地點;外面還有一個小販在賣橘子、蘋果等水果,雖然這裡的水果看起來長得就像當地人一樣黑黑瘦瘦小小的,但是味道還真不錯,而且說實在話,光是在這地方吃得到水果這件事本身可就是個讓人感到非常高興的事了。

雖然期待第一次與聖母峰的邂逅,結果又是以摃估收場,但是也不是沒有讓人興奮的好消息;當我們休息時遇到了同樣來自台灣,剛完成 EBC 正在回程的健行隊伍時,他們告訴我們,在山上的這些天遇上了好幾場雪。哇~~下雪耶~~對於我們這些身處亞熱帶台灣的人而言,下雪是一件多麼浪漫的事啊~~

不過在接下來的這幾天裡,當真正碰上下雪天的時候,我才感覺到,在下雪的天氣中走山路實在是一件令人討厭而且一點也不浪漫的事情!

(今天早些時候的好天氣,還看得到群峰)
240.jpg 

 

冒著雪走到南崎巴札

走著走著,天空果然開始飄起雪來了;印象中在台灣雖然有在山上看過雪,但是遇上正在下雪的情況好像還是第一次,對於這種之前只會出現在想像中的景象,剛開始時感到相當的興奮,還會伸出手讓雪飄在手掌心看著它融化;但是過了一陣子發現,其實雪和雨好像也沒什麼差別,只不過飄下來的速度慢一點,不會馬上弄濕你的身體而已;如果你不去管它,沒多久體溫就會將它融化而讓你的身體溼透了。所以面對下雪還是得像遇上下雨一樣,乖乖地穿上雨衣雨褲套上背包防水套才行。而且在這種情況下,展望也不好,又怕相機受潮,所以就只能默默的把相機給收起來,專心趕路了。

雖然之後的路途幾乎是一路陡上,但幸好從這裡到今天住宿的山屋並不需要花費太多時間,大約一個小時後,我們終於在中午左右到達了南崎巴札

南崎巴札,海拔高度 3440 公尺,是薩嘉瑪塔國家公園範圍內最大的城鎮,整個城鎮依著山坡建造,形狀就好像是一個露天表演場的觀眾席一般;地名中的 "Bazaar" 有「市集」的意思,因為這裡自古以來就是西藏人和尼泊爾人交換物資的交易中心,直到今日,這裡也成為前往聖母峰路線最重要的中繼站和補給點。這地方甚至比魯克拉更加繁榮,舉凡超市、咖啡廳、麵包店、網咖、登山用品店、紀念品店都有(不過沒有 Starbucks),除了一些賣仿冒品的登山用品店,甚至如 TNF, Mammut 等登山用品名牌都在這裡開設了專賣店,聽說這裡還有一些二手店賣的是攻頂聖母峰下山後,登山家贈送給雪巴嚮導的裝備;此處還設有郵局,可以讓大家寄明信片給親朋好友,或是寄給自己。(沒錯,是寄給自己,因為根據他們的效率,估計當我們下山回到家的時候,明信片應該還沒寄到)

(南崎巴札到了)
226.jpg

(通過這道門就正式進入城鎮中了)
241.jpg

(雪還是不斷下著)
227.jpg

進到山屋之後,今天的行程就結束了。其實今天主要也是個高度適應日,讓我們能在這個高海拔的地方花點時間適應這裡的大氣壓力和氧氣濃度。下午的時間就讓大家去逛逛街補給一下裝備或是去參觀雪巴族文物博物館。

用完午餐後,雪還是不斷地下著,反正今天時間很空閒,就慢慢混吧...

(雪越下越大,一時三刻似乎沒有停止的跡象)
242.jpg

(站在山屋門口,無奈的看著外面持續下著大雪)
243.jpg

(從房間看出去,窗外還是在下著大雪)
213.jpg

在小睡了個午覺之後,起床發現雪已經停了,這也該是出去晃晃的時候了。

 

聖母峰的攀登史

其實雪巴文物博物館中展示的,主題大多還是在聖母峰的攀登史;自從聖母峰在 1865 年被 George Everest 斷定為地球的最高峰之後 (其實聖母峰的高度是否真的是由 Everset 第一次測量出來,這一點是存疑的),接下來就有許多遠征隊相繼嘗試攀豋,在犧牲了許多條人命之後,才在將近一百年後的 1953 年 5 月 29 日首度由紐西蘭登山家 Edmund Hillary 和雪巴人嚮導丹增‧諾蓋(Tenzing Norgay)成功登上峰頂。有些人相信,其實真正首度登上聖母峰的應該是英國的喬治‧馬洛里(George Mallory),當年記者詢問他為何要冒著生命危險去攀登聖母峰時,他回答說 "Because it's there" ,這句話也成為他最常被後人所引用的名言,馬洛里在 1924 年嘗試攀登聖母峰時一去不返,但是最後留下的身影已離峰頂不遠了,1999 年他的遺體在海拔 8190 公尺的聖母峰北坡被發現,但是他攜帶的柯達照相機卻並未同時被發現,因此無法證實他當年是否曾登頂過,這件事也成為讓歷史學家爭論多年的懸案,若是當年的相機和底片被找到,或許聖母峰的攀登史會因此而改變!其實無論他當年是否成功登頂,榮耀注定還是要歸於能夠活著下山的人!

(艾德華‧希拉蕊和丹增‧諾蓋的照片)
245.jpg
 

之後在南崎巴札的街上,逛了一些紀念品和登山用品店,還到超市買了一些飲料和水果,由於南崎巴札是個在山坡上像是梯田般的小鎮,所以高低落差還蠻大的,從我們住的最低的山屋到最高的街道,可能有一兩百公尺的高度差。

(鎮上有整齊乾淨的商店街)
229.jpg

(也有像這樣沒什麼觀光客的髒亂地區)
228.jpg

在這裡還可以看到相當多的烏鴉,在這十多天的健行中,幾乎整天都會聽到烏鴉「啊啊啊」的叫聲,這裡的烏鴉感覺不太怕人,常常就飛在我們身邊,有時候還會故意飛得很靠近,一副在對著你挑釁的樣子,我覺得這裡甚至可能有些人將烏鴉當成寵物養,因為有些烏鴉會直接飛入居民的家中,感覺就像是在走灶腳一般而且我還曾經在鎮上看過脖子綁紅絲帶的烏鴉從我面前飛過。 

(感覺不太懷好意的烏鴉在屋頂上盯著我看)
230.jpg

 

(這隻感覺好像比較溫馴一點的樣子)
231.jpg

趁著天黑之前我還跑到城鎮的高處去拍照,這裡天黑之後氣溫下降得非常快,若是保暖工作沒做好,在戶外待沒多久就會冷得受不了。聽說 Tony 晚上還很熱血地跑出去夜曝,這種對於攝影的熱情實在讓我相當佩服,不過熱情終究抵不過高山症的邪惡力量,結果他在三天後就被迫下撤了...

244.jpg  

不斷與血氧機作戰的人

晚餐過後又到了大家最期待的血氧測量時間,有了昨天的經驗,我今晚在測量之前學乖了,先假借尿遁跑到戶外去深吸了幾口氣之後再回來量,結果血氧濃度成功的回復到 89%;今天大家的血氧濃度普遍都降低了,能維持血氧濃度在 90% 以上的只有三個人,三個全都是跑馬拉松的好手,甚至有一位還曾經登上過非洲最高峰,海拔 5895 公尺高的吉力馬札羅山!昨天血氧僅有 80% 的 Tony 今天上升到 85%,只是這個不知道是在他跑出去夜拍之前還是之後量的?
或許有人感到奇怪,我們幹嘛這麼在意血氧值?其實也沒錯,血氧值畢竟只是一個數據而已,還是需要透過綜合的身體評估才能得知其實際狀況,但是,對於恰北北關心隊員的領隊 Tina 而言,血氧濃度卻是她少數幾個能夠客觀評估每個隊員是否適合繼續走下去的一項重要參考工具。說實在話,雖然登山的人口中始終流傳著一句話:「山永遠在那兒,這次不成功,下次再來就好了,留得青山在才是最重要的!」然而,對於請了長假跑到國外來的登山客,這個行程又豈是心理上可以輕易放棄的呢?

山哥就是個不斷與血氧濃度對抗的勇者!在 2835 公尺的孟鳩,他的血氧就只有 84%,到了 3440 公尺的南崎,他又成功的跟隨著大氣中的氧氣濃度降低而下降到 82%,若非還小贏感冒中的 Jeff 一個百分比,他就是全團最低的了。這件事對於山哥的尊嚴打擊相當大,從此之後,他便展開了長達十天與血氧機對抗的過程。他最厲害的一招就是吐納功了,每天只要到了山屋之後,他總是會拉一張椅子坐在火爐的正前方低頭沉思,完全呈現一種萎靡的狀態,等到測量血氧的時候,他就開始做吐納的動作,並用熱水暖手,等到感覺準備好了才開始量,希望能夠一舉得到個好的血氧值,但是事與願違的狀況總是天天發生,於是他就會不斷要求重新測量,更換測量的手指,更換位置,再度吐納、搓手...直到出現滿意的數值為止!到後來我們都看得很不忍心,乾脆跟他說,想要多少你就直說吧,我們幫你登記上去就是了,不要再量了!等到回到台灣之後我們才知道,山哥根本就是個低山反應者,基本上只要超過清境農場的高度就會有身體狀況發生,這樣的身體還能成功完成 EBC 行程,你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氣和毅力!

(山哥測量血氧的模樣深深打動了每個隊員)
250.jpg  

勇哉!山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echen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